這學期回來,繼續看見大家熱烈討論修習教程的事。哪個老師值得推薦啦、哪門課要去搶啦....我搭不上話。
不知為何,我愈看不見這條鴻溝長得怎樣。他們所關心的卻不是我關心的。反而愈來愈覺得自己的能力極為有限。
沒有良好的英文程度,會恐懼自己會迷失在一堆的競爭當中。
這個國家的競爭溫度,慢慢延續到我身上。
我理解自己的侷限,更理解自己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學習。包括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語言程度還有知識。
這個年紀,不再商討哪門課,哪門課有認證,哪門課...而是講究自己的興趣,依照自己想要的去修。於是,
我極少做加簽的動作。有的人從修經濟學到總體經濟學,換了三個老師,分數不高又換,硬著臉皮要求老師加簽,
理由是老師教得好。這種拍馬屁的話,有多虛偽。我修自己想要修的,不隨意胡亂調課,到頭來調得亂七八糟。
為何說七個人的課,是因為那堂課,隨著人數越來越少,快要開天窗了。
只是系上的選修,可是願意選該老師課的人少之又少。我要修,為何開課人數也變成種限制了?
一堆人的偏見思維,希望上著優閒的課,少些報告,涼一點就好,有期中期末考就夠了。
我難過,為老師難過。
一個嚴師難求,學習的深度能以在這裡尋獲,可是年輕的學子總喜歡聽學長姐的流言,往往自己未真實體驗就
信以為真。不願意花時間去做學問,去寫報告,更喜歡分組報告來減輕自己的學習負擔。
有些學生,一學期上的學分26~30。瞭解自己要什麼還好,若根本不懂自己要甚麼的話,一窩蜂修輔系,修教程,
修專業學程.... 說實在,上學期的25學分,我忙得很累,累到心裡去。這學期原本23學分,覺得有一科很好,但是自己
覺得更想扎實一點學好輔導理論,於是退選,預計大四再修。剩下的21學分,隨著該堂快要開天窗的課,
心裡又難過起來。
開始在規劃這學期的生活。
決定以剩下的時間修補自己的英文、多看點書報、多參與座談....這是上學期忍痛沒做的事。
21學分,沒有一堂涼爽的課。
學習,是為了甚麼?
上大學是保障未來的出路?那只是就業機會的工具,可是我希望四年之後的我,有足夠的基本裝備,
不再覺得不如人,而是能更自信點。
瞭解自己的侷限,提升自己所能提升的,接受自己無法改變的不足。
大學的精彩還有疑問思考,就這樣盪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