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隆山登山步道:右看曾是東亞最大採金區的九份,左看則是地底仍藏金的金瓜石。
路是人走出來的。我不忘,那當中需要毅力和勇氣。
在基隆山的半端眺望俯瞰,直下的階梯,似乎留藏著幾許的滄桑。左望金瓜石,右望九份,我站在這中間,跨越五六十年的歲月,成爲新一代的見證者。
腳下的基隆山,是侵入型火山,錐形的形狀,讓人遠眺就宛如“雞籠”。坐車走在縣路102公路,延著山路,基隆山即在眼前。
這裡正是臺灣另一群的火山群——基隆火山群。
以前念地理時,對火山的構造及種類甚感好奇。也基於前陣子在陽明山兜了一圈,爬過七星山,開始探究熱帶山林與光禿火山的差別。這種感受,逐漸變得深刻。於是,一步步踩在石階上的感覺是格外欣然的。基隆山在採金的那個年代,有幸是不存金礦的山,所以才能屹立在這海角上。而我今天的視角得以在高處眺望。站在無利的角度,看待從前紙醉金迷的山城,時間不斷往前推移。當繁華不再,當利益不再,一個小鎮,若沒經過後來的規劃,就永遠埋沒在歷史的痕跡裏。像南投水裏鄉的車埕村,曾經是日人爲了興建水利發電廠用以運送工程所需的各項材料及物資,而建立火車鐵道直達該地。由此,這麽一個小村曾經是水利發電之後,成爲運送木材的所在地。而他,不也是曾經落寞嗎?而今日所拓展成的旅遊景點,不也是在假日時才成爲遊客的選擇,平時的入夜以後,還不是回歸到落寞的暗夜裏。
曾經,是很現實的。
回憶,不也是嗎?改變,就在這悄然中。即使不斷的嘆息,還得擦乾淚水往前邁進。
上山與下山,橫跨兩種不同的心情。從期待到不捨,坐在山頂的石凳上,大夥聊了聊,在欣賞美景間,迎著涼風,那種不愿再下山的心情油然而生。那一刻,更像不得不面對眼前的現實生活一樣,邁開腳步后,心裏裝著那一刻感動,繼續面對人生。上下山的哲學,就在每一條通往山頂和山腳的路。下山以後,在九份老街内眺望基隆山,石階上的人在我的視角内,如此細微。換個角度,當我們走在石階上,俯瞰九份,就等同於把視角做更寬的調整。
許多啓示,就在一前一退間產生。
照片裏的場景也在告訴我許多故事。而,我還得繼續寫著自己和他人的故事。
要前進,也要學著後退。就如下山。